DEM 与数字地形分析
DEM 基本概念
数字高程模型
数字高程模型 (DEM)
利用有限的地面高程数据;
实现地形曲面的数字化表达;
数学定义: 二维空间上的连续函数;
数字地面模型模型术语
DEM:高程;
DHM:高程;
DGM:高程 + 地表形态;
DTM:自然 + 人文 + 社会;
类型
范围;
局部;
地区;
全局;
连续性;
不连续;
连续;
光滑;
数据结构;
规则格网 DEM;
多边形 DEM;
TIN;
基于点的 DEM;
基于等高线的 DEM;
DEM 建立
一般步骤
构造空间结构;
构造内插函数;
利用内插函数进行分析;
格网 DEM
格网 DEM
规则栅格矩阵;
栅格值为高程值;
优点
简单直接;
与遥感数据对应;
缺点
数据冗余;
无法表达详细地形结构;
格网 DEM 的建立
研究区域格网划分;
构造内插函数;
利用内插函数内插计算;
TIN
TIN: 最优结构三角面;
优点
可变分辨率;
可表达详细地形结构;
缺点
数据结构复杂;
储存复杂;
三角形要求
尽量接近正三角形;
最近三个点构造三角形;
三角网络唯一;
三角剖分准则
空外接圆准则;
最大最小角准则;
最短距离和准则;
张角最大准则;
面积比法;
对角线准则;
Delaunay 三角剖分
空外接圆准则;
最大最小角准则;
三角网生长算法
任取一点,相连最近点作为初始基线;
应用 Delaunay 法则搜索第三点,生成 Delaunay 三角形;
三角形的两条新边作为新的基线;
重复前列过程直至处理所有点;
等高线的建立
Gird;
TIN;
数字地形分析
数字地形分析
基于数字高程模型;
进行地形因子计算和地形特征提取;
基本因子分析
坡度: 切平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;
坡向: 切平面法线矢量在水平面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;
坡向值规定
正北方向 0 度;
顺时针方向为正方向;
平面曲率
地表水平面切地形表面;
生成的水平曲线曲率;
剖面曲率
地表垂直面沿最大坡降方向切地形表面;
生成的垂直曲线曲率;
坡度变率 (SOS)
即坡度之坡度;
坡向变率 (SOA)
即坡向之坡度;
地表起伏度
分析窗口高程最值之差;
反映地形起伏;
地表粗糙度
曲面面积/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;
反映地形起伏和侵蚀程度;
R=1cosθ,θR=\frac{1}{\cos \theta},\thetaR=cosθ1,θ 为坡度;
地表切割深度
分析窗口高程平均值与最小值之差;
反映地表侵蚀程度;
地形特征分析
地形特征分析
地形特征点提取;
地表特征线提取;
地形特征点
山顶点;
凹陷点;
脊点;
谷点;
鞍点;
平地点;
提取方法:
建立 3*3 的分析窗口;
利用中心点与 8 个邻域格网点的高程关系;
或利用 x,y 方向上高程的二阶导数的正负组合关系。
地形特征线提取
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
2×2 分析窗口扫描;
标记分析窗口最低点,未被标记点为脊点;
标记分析窗口最高点,未被标记点为谷点;
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态分析原理
构造地形断面曲线 (横截面);
高程极大值点为分水点;
高程极小值点为汇水点;
基于地形表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原理的算法
顺序计算栅格点上汇水量;
按汇水量单调增加的顺序构造汇水线;
计算汇水区域边界线 (分水线);
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态分析和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相结合
地形表面流水物理模拟;
概括地形特征线提取;
地形表面几何形态分析;
精细地形特征线提取;
平面曲率与坡位组合法
提取地面的平面曲率;
提取地面的正负地形;
正地形上平面曲率的大值为山脊;
负地形上平面曲率的大值为山谷;
流域分析
流域 (集水区): 河流获得补给的陆地面积.
分水线: 两个相邻集水区之间的最高点连接成的不规则曲线;
流域提取
洼地填充:提高洼地栅格值;
水流方向确定:最陡的坡度;
汇流累计矩阵生成:沿水流方向累加;
流域网络提取;
设定阈值;
高于阈值栅格为沟谷网络;
可视性分析
判断两点之间的可视性的算法
连接观察点和目标点,作线段 L;
确定过线段 L 的地表垂直面 S;
求出地表与地表垂直面 S 相交的所有边;
判断相交的所有边是否与线段 L 相交;
相交则不可视;
计算可视域的算法
依次沿不同视线方向;
依次计算与视线相交的栅格;
依次判断相交栅格是否可视;